第24期:《长春师大报》

请定义你的意义


   期次:第24期   作者:文学院2016级 李 林   查看:51   



  人总是习惯生活在自己的谎言之中,它可以称之为“共同安全感”,或是社会舆论自我保护,也就是大多数人俗称的“媚俗”。
  这也是一直存在的非黑即白的争论,它存在各个角落,比如《一出好戏》中的“疯子”、《东京食尸鬼》中的“喰种”《亚人》中的“亚人”,又比如历史中的为“上帝存活”和“地球形状”死去的人。
  命运是一种态度,生与死的状态是一种选择,逃避或者直面是一种处境。有些人内心朝外,追逐的是蓝天大海,风吹往的方向,被定义为梦想和“发现”;有些人内心往内,乘一叶扁舟,游走于夜色中的河流,思想的一摇一摆,带领着感悟驶向彼岸。人与生俱来赋有思考的能力,这源于我们基因里保存着的信念,"To be or not to be,it is a question."
  “意义”,在《现代汉语字典》中释义为(1)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;(2)价值、作用;(3)内容;(4)美名、声誉。后三者是由第一者所引申出。我们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去定义一件事情是否有其意义,却往往忽视由生命本真发出的这个信号本身所要表示的内容。快节奏的生活,让人们开始忽视耳边经过的风是否温暖,春草的萌发和夏虫的鸣叫已逐渐融入进机器发出的喧闹声,并被人遗忘。当解决完温饱问题,实现小康生活后,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享受,“美”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谈论中,衣服要美、化的妆要美、建筑要美、连吃的食物也要美,可美到底是什么?我们总去说“好”,有钱是好、开心是好、悠闲是好,玩游戏也是一种好,可好到底存在在哪里?如果一切事物都是美的,所有的经历都是好的,那么“美”与“好”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?
  当一个人开始否定自我,这是新问题的开始,也是生命超前的必然,同时也是恐慌动乱的开始,而这种必然总是从少数人发生,于是背叛,欺骗,阶级,派别,这些最赤裸裸,又最简单明了的东西,变成了所推翻的媚俗,成为新的媚俗。
  是怀疑、嘲讽、指责,从西方文艺复兴到中国的五四文学革命,一群敢于突破自我、否定自我、发现自我的人,在乱世中定义人的意义,探寻人本身存在的必要和需要,他们就如同一群刚正的狼群,对着黑暗天空,发出人类最原始的呼喊,对周围世界和人生命喊出最自由的语言。思想的亮光照耀着每一片迷惘的大地,那里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脚印,他们用激情和渴望将其填平,寻求新的安全感。
  所以,找寻意义就是要敢于去定义,这份勇敢的力量,是生活给予人的珍贵礼物———苦痛,这种苦痛正如放弃安逸,选择流浪;正如选择爱情,而不忠于性别;正如抛弃一切的自由,选择用火烧,用铁链缠绕心灵。
  打破媚俗,打破社会“三观”,或是安全感的东西,是无知所惧怕的,也是明了所打压的,是好奇对新媚俗的指引,也是欲望对兴奋的渴望。就像是生育,男女,阴阳,一样平常,一但出现异常,新知人的嗅觉却异于平常。
  爱上什么,是爱情的抉择;流浪,是苦痛的选择;禁锢内心,是渴望的选择。没必要把生育和爱情捆绑,也没必要把欲望和满足捆绑,更不必把自由和信念一起钉在十字架上。
  社会环境给每一个人设定了人生圈套,也就是媚俗的作用。但人生的意义却需要自己去定义、去体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