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期:《长春师大报》

每次跨越都是蜕变
记我校文学院2015级退役兵 吴 纳


   期次:第24期   作者:李 娜 王远航   查看:85   


  初见吴纳学姐,干净利落的短发,虽然已经褪去军装,却掩盖不住隐隐散发的军人意气,据其他同学讲,这与之前的她判若两人。
  每个人,参军入伍的目的都不一样,锻炼自己、为了那一身军装、抑或仅仅是那个扎在心底的执念……小时候,吴纳学姐家附近就有个武警部队,“一二一”的训练口号回荡在耳边;上学之后,兰州军区的一个部队与学校只隔着一堵墙;搬家之后,附近又是一个消防部队。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,让吴纳对于军队的生活充满憧憬,从军的梦想深扎心底。
  冥冥之中的缘分,让从军梦,单纯而又肆意地在一个小女孩的心中蔓延、生长着,牵引着吴纳一步步迈向军营。也正是如此,大学的参军通知一发布,吴纳想都没想便报了名,这是她深扎心底的梦想,更是向未来的跨越。“当时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,2014年你干了什么,2012年你干了什么,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。我参军,是为了以后问自己2016年你做了什么的时候我可以回答,我入伍了。不至于每年过得无所事事,无疾而终。”因此,即使机会渺然,即使从军会很累,也从未后悔过。也正是凭着这股子执着,吴纳坚持下来了。
  参军前的告别就像是打翻了的酱料瓶子,酸甜苦辣,什么味都有。刚进入大三生活的吴纳,在被通知去部队的前一刻还在上课。因为父母无法前来,最终与她道别的还是寝室的室友。从大一到大三,从陌生到熟悉,两年的相处让那场即将面临分别的时刻变得格外艰难。四个女孩子,叮嘱的字句哽咽成了啜泣,所有的不舍也都化作了祝福。当她只身一人到达火车站时,看到周围都是依依惜别的父母和孩子。东北的习俗是“上车饺子下车面”,热腾腾的饺子里是满满的爱意。就在转身进站时,一位母亲看到孤零零的吴纳,马上将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给她吃,“这是习俗,可不能落下。”虽身在异乡,可是那种温情,一直都在身边。
  进入部队,便是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。刚进来的时候,部队举行了开训动员仪式。“柴油、炮、车轮胎、地砖瓦……统统上阵,班长为新兵们演示爬行战术,新兵们也是心潮澎湃、跃跃欲试。可真等到自己去练习爬行战术的时候,全身都是累累伤痕,班长轻松演示的背后是多少次的反复练习。而当时训练的队长是海军陆战队的,怀着孕,却仍旧带训练,完全看不出孕妇的娇态。新兵三队,一直都是女兵,每每都是单拉出去练,别的分队都是正常踢正步,我们分队是灌沙带绑在脚腕上,之后踢到一定高度……”虽然辛苦,但是学姐却未抱怨过,叙述时的轻描淡写,仿佛是历练之后的浴火重生。
  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结业后,开始的便是真正的部队生活。吴纳是北部战区海军的一名通讯员。女生大多都是无线电话务兵,可她偏偏是一名无线电报务兵。刚开始的训练需要三天背下七百多个号码,没有规则的号码在脑海里翻滚,全部记住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可是,“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”吴纳从未说过不可能,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潜能。也许你觉得一秒钟做不了什么,可是对于报务兵来说一秒钟很重要。如果因为手酸等原因暂停或松懈,可能会导致一个军舰的沉没。因此,需要将沙袋绑在手腕进行练习,手磨出血都已经是见怪不怪的小事了。或许从整个国防看,话务员只是一个很渺小的工作,可是,那份担当,却是刻骨铭心的。节假日,外面灯火通明,举国同欢之时,军人们却从未松懈过一秒,在人民最放松的时候,恰恰是军人们最警惕的时候。过年时,部队是不允许放烟花的,但只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,便足以勾起军人们的思乡之情。
  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只有国家的安定,小家才能安宁。“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。”站在个人角度,说的是一直在保护我们的父母;放眼天下,我们的幸福是一个个士兵的坚守。
  不知不觉,两年过去了,又是一次离别。可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一次的告别,是各自奔向南北西东。谈到战友,吴纳说:“我们是一块流过汗、流过血的人。也许会很久不联系,但是一旦见到,也不会有陌生感,不会恍如隔世。”这种关系像是故交,却胜似故交,即使没有血缘关系,却和亲人一样。“战友是我能在战场上把生命托付的那个人,我可以放心地把后背交给他们,彼此的信任,值得我一辈子去品味与珍藏。就像当年我们班长对我们说的:‘你训练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我们少一点伤亡。’我们是一个整体,我们的信任,可以筑成一座团结的长城。”
  吴纳不再是当年校门口的那个哭哭啼啼的女孩子。在部队里的成长,让她深深体会到,哭是没有用的,与其去哭泣,倒不如用行动去做那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。每个人的潜能都是不可预测的,而你每一次的跨越,都是一次蜕变。